■北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 纨扇
■明 唐寅 枯木寒鸦图 扇
■清弘旿设色花卉图扇面 扇首自题:“独坐闲庭看花舞”
■南宋 梁楷 疏柳寒鸦图 纨扇
根据汉代班婕妤的题诗扇、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卖扇老媪书扇的故事,说明扇子在汉、晋时代有的已成为艺术品。长期以来,扇面绘画成为了中国艺术中独特的一种形制,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组长潘深亮称:“文人士大夫以在折扇上题诗作画为风雅,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。”
宋代宫廷扇兴盛造型多样
在宋代,手工纺织业的发展,促进了宫廷扇的兴盛,除扇的质量得到提高外,造型也日益多样,如有圆形、钟形、宫灯形、鸡心形等,缀以锦边,坠以流苏, 扇面上绘以山水、花鸟、人物或题书等,使扇子不仅是一种纳凉的实用品,而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、展示才华、寄寓情感的艺术形式。至于这种艺术始于何时,今已难考。
但据汉代班婕妤的题诗扇、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卖扇老媪书扇的故事,说明扇子在汉、晋时代有的已成为艺术品,具有实用性和欣赏性的双重价值。由于年代久远,汉、晋时的扇面书画未见传世,但宋人的扇面、扇书还能见到。
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组长潘深亮介绍:“如故宫博物院北宋赵佶《枇杷山鸟图》、南宋林椿《葡萄草虫图》、张茂《双鸳鸯图》等。这些扇面,笔法精工,设色 富丽,不愧为精心之作。另如梁楷《疏柳寒鸦图》、夏圭《松溪泛月图》,笔法简练,神完气足,意境幽深,不愧为稀世杰作。此外元代夏永扇面《岳阳楼图》,用 笔精细,细于毫发,是研究古建筑十分珍贵的形象史料;赵元扇画《树石图》亦是难得的佳作。”
到了明代,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文化事业蓬勃发展,折扇术得以广泛流传。关于折扇产生的年代,一说南北朝时期,一说北宋时期,又有说产生于明代,由日本、高丽传入,众说不一。
但在潘深亮看来,明代已有折扇存世是无可非议的,且至清代折扇广为流传。“文人士大夫以在折扇上题诗作画为风雅,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。”他在文章中如此写道。
扇面既要有巧妙构图又要在经营上虚实相生
值得一提的是,在画法上,画折扇面的技法与画大幅及卷册有所不同。为了便于扇子的开合,扇面呈上宽下窄的半圆环状,若随着扇面的环形在其上作画,画 面下半部便没有施展的余地,而且扇子展开时下半截又不可能展平,画家稍有疏忽便容易使画中人物、树石、屋宇等形成歪斜。这是扇面构图的特殊形式决定的。
潘深亮认为,在画扇时,既要有巧妙的构图章法,又要在经营上虚实相生,重叠掩映,气势笔致都要有精心的剪裁。画扇时,画家都是精心运筹,意在笔先,虽咫尺幅,其神韵、神采绝对不逊于鸿篇巨制。
谈及扇面绘画,不得不提的是金笺扇面。据了解,画金笺扇面比素纸面更要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设色。潘深亮在文章中介绍,金笺扇面光滑且吸水性差,运笔必须生动熟练,简洁灵活,水分掌握须恰到好处,这样作品才能在金灿灿的扇面上显得神采奕奕,情趣盎然。
“金面上设色尤为难能,有些颜色和金色相犯,会出现板滞之弊,当所避免。青绿设色更为不易,金笺扇面上由于先要加胶金粉,色彩不能反复渲染,不然会泛起胶痕笔触,使画面粗陋。作画时必须手妙心细,技艺熟练,才能克服难点。”
据了解,目前故宫藏明周臣《明皇游月宫图》、唐寅《枯木寒鸦图》、谢时臣《选梅接枝图》、董其昌《仿倪瓒山水图》、程嘉燧《芦艇笛唱图》、袁尚统《桃源洞天图》、王时敏《山水图》等,都能领略金笺扇面的风采。
明代以来扇面用熟宣糊制 出现中西合璧新画风
明代以来的扇面都是用熟宣(生宣过矾之后)糊制,并在素面上过胶,故质地十分光滑,很难出现生宣及一般熟宣上的笔墨意境,但古代那些优秀的艺术家能 以其炉火纯青的技艺在这种纸上画出淋漓尽致、 韵趣横生的优秀作品来。像任薰《婕妤挡熊图》扇和《梅竹幽禽图》扇就是这样的画作。
18世纪前后,西方文化随着水陆贸易进入中国,西洋水彩画的用笔、用色、明暗、透视等技法很快被中国画家吸收,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,如故宫藏恽寿平《香林紫雪图》扇等都是很好的作品。
古代扇面画的辨伪
主要依据时代风格和画家个人风格。从记载和传世之作看,纨扇诞生在唐代,到宋代十分流行,但北宋时,因避宋真宗赵恒的讳改“纨扇”为“团扇”。
折扇出现在明代,到明中期十分盛行,但不管纨扇还是折扇绘画,运笔都十分工细,构图小巧玲珑,一丝不苟。
此外扇面的质地、形制也是鉴定扇面画的重要依据。
纸扇面、折扇面大多用带粉的纸,明代大多用金扇面,白纸素扇面在明末清初出现,康熙时则金、白并用。
关于洒金、泥金纸出现的大致年代,大片洒金纸出现在明代早期,酒金扇面出现在明中期,小金片和金星纸出现在明中后期。
清康熙至嘉庆时期,出现了一种粉笺和蜡笺纸。
这些都是鉴定扇画时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。
关于成扇
折扇由扇骨和扇面组成,扇面又分“画面”和“素面”两种,“画面”由笺扇庄画工完成,“素面”又称“净面”或“白玉面”,则是提供书画家笔耕的。明 代中叶,苏州地区的“吴派”画家们把中国传统文人画集诗、书、画、印为一体的特点移入扇画中,使画面具有极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。
扇子的起源
传说扇子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,又有“尧时生于庖厨,扇暑纳凉”的说法,可见扇子起源很早。商代金文中有“箑”字,即指用植物的叶作扇子。
据考证,我国最早的扇子是羽扇,长柄垂地,非取之纳凉,乃用于王侯贵胄之仪仗。到了东晋时,出现了绢制扇子,称绢宫扇,用于遮面,又称“遮面”“便 面”“障面”。在手工丝纺业不发达的当时,扇子被视为昂贵的奢侈品。由于绢扇美观实用,在晋孝武帝之后,便由王侯贵胄之家流传民间,连民间姑娘出嫁也用绢 扇遮面了。当时扇子的形式也有很多种,如竹扇、草扇、羽扇、纨扇(宫廷用)等。据唐李淖《秦中岁时记》载,唐代出现了扇市,可见扇子在唐时已相当流传。